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4至19岁之间,正是身体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身体快速发育并趋向成熟,心理发展不平衡且相对滞后,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迅速觉醒,思想易激进,意志力、自制力较弱,情绪不够稳定,易受周边环境影响,学业难度及强度明显加大,心理冲突加剧,心理压力超负荷,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一、高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高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所谓考试焦虑,简言之就是由考试导致的焦虑问题。这里所说的焦虑是精神病理状态的焦虑,即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恐惧,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提心吊胆,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如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激动哭泣等,常伴有口干、胸闷、心悸、出汗等自主性神经功能失调现象【1】。高中学生由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强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考试次数增多,考试成绩大排名等原因,导致心理压力加大,产生焦虑心理。比如,一些高中学生随着考试的临近,常常出现莫名的心慌气短,紧张害怕,厌食,失眠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如肢体发颤、频频如厕、大小便失禁、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昏厥等,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也有一些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新的焦虑,致使症状加重,严重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
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 人格障碍是一种由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患者已形成明显偏离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甚至敌意和严重暴力的方式显露内心冲突。高中学生以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居多,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缺乏畏惧感、罪恶感,对挫折的耐受力差,常不能预计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缺乏悔改之心。高中学生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常伴有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欺压弱小、逃学、背信、偷窃、淫乱等违背校规校纪的不良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与遗传、大脑发育不良、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有关,比如童年或青春期受到不公平对待导致自恋创伤、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社会环境熏染等,都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学生难以融入集体,人际关系恶劣,学习上常被归于“学渣”系列。如不及时挽救,将难以被未来社会所接纳。
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即由人际交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紧张、焦虑、恐惧、回避的心理及行为。高中学生社交障碍的形成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管教严厉、遭遇创伤事件、学校班级氛围等,也有个人原因,如性格内向、敏感猜疑、孤僻、自卑、自大、嫉妒、自私、认知偏差、易激惹等,导致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不良。社交恐惧是高中生较为常见的社交障碍,如异性恐惧、视线恐惧、赤面恐惧、口吃恐惧等。基本症状有颤抖、抽搐、眩晕、心跳加速、感觉要晕倒、气短、出汗、脸红等。社交恐惧的高中生,在社交前即感到极度焦虑,担心会在他人面前出丑,极力回避特定社交场合。社交后,会一遍遍回顾社交场景及细节,查找自己的不当言行,过度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等,不断强化社交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加回避社交活动,导致恶性循环。
自大与自卑 自大是过高评价自己,只看到甚至放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拿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作比较,以此获得和显示优越感;自卑是过低地评价自己,只看到甚至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伴有害羞、不安、忧郁等情绪体验【2】。高中生较之初中生自我认识进一步发展,但依然不够准确和全面,加之过度关注自我,自恋心理爆膨,敏感脆弱,对自己的评价容易走极端,或者自视甚高,或者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时而自大时而自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大与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其年龄特征、童年经历、人格特点、家庭教养方式等有关。比如,家长对孩子多消极评价,有童年创伤事件,性格敏感多疑等,容易导致自卑;家庭溺爱、过多而不恰当的赞美等容易导致自大心理。一旦形成自大与自卑心理,他们往往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做事要么高调浮躁,要么畏惧退缩,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一旦受挫,可能导致更加错误的自我认知,更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就更容易不成功。多次失败的体验容易导致对自己的全面否定,产生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难以体验到人生的美好,难以产生更高的人生追求,甚至导致碌碌无为郁郁寡欢的人生悲剧。
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即在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晚期,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时期,喜欢与他人比较,关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和褒奖。自己一旦落后或自我价值不被认可时,心理便失去平衡,为重新达到平衡,便产生嫉妒心理。简言之,高中生为补偿因自恋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导致嫉妒心理及行为的产生。另外,学校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甚至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公布考试成绩大排名;家长同样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习惯于将自家孩子与优秀孩子比较,这些做法,都容易加剧学生因竞争而产生嫉妒心理。高中学生的嫉妒心理指向性较强,加之心理冲突大、自制力差,嫉妒之心往往表现得特别突出。面对嫉妒心理,若不能学会自我调适,任由其控制和驱使,就可能做出偏激行为,害人害己。
抑郁情绪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低落的心境与其处境不相称,症状表现从闷闷不乐、悲痛欲绝、到木僵不等,或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心理健康的第一杀手,为世界所公认,它同样危害着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生抑郁从其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程度看大多还没有达到神经症的标准,多表现为抑郁情绪。由于对外界及自身的感知异常敏锐,高中生极容易受挫和受伤,加之情绪不稳,一旦受伤,情绪迅速滑落,痛苦体验明显,有的伴有焦虑、失眠、厌食等症状,严重者对周围的人和事完全无动于衷,对学习毫无热情,对前途和未来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倾向或行为,这就已经上升为抑郁症的表现了。另外沉迷网络、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早恋等也是高中学生抑郁的不同表现形式【3】。
强迫性障碍倾向 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4】。比如,患者有反复洗手的冲动,自己意识到异常,力图控制或摆脱,但却无法控制和摆脱,因而痛苦不堪。病程迁延的强迫,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显著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高中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强迫性障碍倾向较为多见,它的形成与遗传、家庭教养方式、创伤性事件等有关,如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古板严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则易引发强迫,过大的学习压力也是高中学生强迫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心理问题仍然属于正常心理,区别于神经症、精神病等异常心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的。如果能正确面对,积极寻求方式方法应对,将会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为此,高中生掌握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非常必要。
端正态度 勇于面对 对待心理问题,不少高中生存在误区,往往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认为有心理问题就不正常,羞于启齿,否认逃避,极力隐瞒,讳疾忌医,往往导致病情延误,问题加重。心理问题存在“见光死”现象,只要敢于面对,勇于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心理问题就好了一半;相反,隐瞒回避,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被一次次强化,使自己越陷越深,更由此产生新的焦虑恐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要想真正摆脱心理问题这只恶魔,首先要壮着胆子直面它,看清楚它,寻找其根源,找到切入点,最终一举铲除它。比如对待“考试焦虑”,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考前有些焦虑情绪很正常,适度焦虑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提醒、督促自己进入高效的备战状态。若发现焦虑过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应该首先与自身的“焦虑”和解,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不纠结,不逃避,勇敢面对,认真分析自己究竟焦虑什么,是担心考不好而焦虑?还是不明原因的焦虑?对于前者,只要敢于面对,积极应对,通常能够解决或改善;若是后者,则建议寻求专业人士救治。
保持乐观 积极暗示 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乐观的人,对人对事容易看到其积极面,忽略其消极面,容易感受到世间美好,体验到轻松快乐。对人热情、友好、宽容,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事顾虑少,信心足,积极投入,容易成功。为此形成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高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学会多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人和事物,多做积极的自我暗示。还以应对考试焦虑为例,平时要有正确积极的考试观,比如: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考不好不要紧,重要的是可以发现知识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一次考试的好坏不能决定自己的整个人生,不过人生路上的一次练兵,关键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等等。考前多做积极暗示,如:“我已经准备好了,来吧!”“我紧张,说不定别人比我还紧张。”还可以攥起拳头暗暗告诉自己“加油!”“我能行!”“大不了从头再来!”等等【5】。
合理宣泄 调控情绪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于高中生而言,由学习、交友等引起的压力非常大,易陷入不良情绪中,如不能及时解决,长期压抑,容易导致严重的身心疾病。宣泄就是把心中聚集的负能量、郁积的负面情绪通过一定方式发泄出去,以减轻压力,恢复平静【6】。宣泄的方式很多,诸如:向朋友、亲人或心理咨询师等倾诉,把拥堵心底的愤怒、委屈、痛苦、内疚、恐惧等不良情绪表达出来,压力即随之缓解;通过户外运动减压,比如奔跑,翻滚,跳跃,对着适宜的物体击打,跑到野外或爬到山上对着天空呐喊,或者做做蹦极之类的极限运动,刺激一下长期被恶劣心境禁锢的神经,消耗负性能量;与“肇事者”沟通是减压的根本方法,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带给自己伤害的“肇事者”面对面沟通,道出所受打击及委屈,以获得对方理解和真诚道歉,化解心中的痛苦和怨愤。如果“肇事者”不方便到场,心理学上有种“空椅子技术”,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沟通”的效果。这种技术是使来访者内射外显的一种方式,通常咨询师根据具体情况准备两把椅子,来访者先后坐在两张椅子上,分别作为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充分表达和宣泄自我,并从另一方给予自己认为的回应。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双方进行持续对话,最终达到来访者自我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整合的目的【6】。此技术通过来访者的角色扮演,在意象中与“肇事者”沟通,充分宣泄不良情绪,瓦解情结,往往产生神奇疗效;转移注意也是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当患者处于极度负性情绪时,须遵循“立刻停止损害”原则,如尽快离开导致恶劣心境产生的情境,或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看场电影,去踢场球,玩玩游戏等等,使心情慢慢好起来【7】。当然,这需要有很好的自我觉察。
平时还须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技法,如深呼吸调节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深深吸气,慢慢呼气,同时伴随吸入能量放出压力等合理想象,反复几次,心跳会变慢,呼吸变均匀,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8】;冥想:即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达到“忘我之境”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以帮助人们滋养身心,化解烦恼【9】;另外,听音乐、读书、画画、唱歌、写作、做瑜伽等方法,不但放松减压,还修养德操,陶冶性情。但无论采取哪种减压方法,前提是不能伤害他人和自己,有的同学心情不好就吵架、摔东西、抽烟、喝酒等,虽有一定宣泄作用,但因其破坏性大而不足取。
主动求医 专业施救 受“生本能”驱使,每个人都具备较强的自愈力,自愈力是心灵救赎的关键。但当遭受巨大打击,或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仅仅依靠自愈力是不够的,需要有专业人士及时干预,专业施救。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专业人员。目前,社会上心理咨询及治疗机构已经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正规学校大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师,为中小学生寻求专业帮助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还存在偏见,不少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还不太敢光明正大地求助,万不得已时才“病急乱投医”,致使丧失最佳治疗时机,且已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落后和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在西方,多数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是非常自然和平常的事。现代人应摒弃“心理咨询丢人显眼”的错误观念,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尽快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需注意的是,心理咨询治疗队伍鱼龙混杂,资质良莠不齐,需仔细甄别,尽量选择匹配的专业人士求助。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姚本先 方双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极盛.驱散心理迷雾[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岳晓东. 高考超常发挥和心理暗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周玉春."空椅子"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16):132
【7】李中莹 NLP简快心理疗法[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8】海威特. 催眠入门[M]. 方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9】约翰·贝曼. 萨提亚冥想[M]. 钟谷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