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陪伴
首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是否从来不敢和朋友或亲人发生剧烈争吵、冲突等?”
“是否很少拒绝别人,很少说不。”
“是否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谁的关系都OK。”
“是否对谁都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几乎不发火,是朋友眼中的‘老好人’?”
如果有哪条不小心中了,那么你可能拥有“讨好型人格”。
01.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将他们扛在肩上,背在背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心理专家武志红的这句话,可以说,比较完美诠释了“讨好型人格”的几个表现:
² 小心翼翼地对待身边所有人,害怕对方失望,却很少顾及自己的需求;
² 习惯性察言观色,去到任何场合都主动找话题,害怕没有面面俱到;
² 毫无自我边界,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就是我心情的晴雨表,所以情绪波动总是很大。
……总之,不惜一切代价,围着别人的感受打转。
也许曾无数次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破除讨好,为自己而活。可是,可每当产生“拒绝别人”的念头时,就又立刻陷入纠结:
² 我这样会不会太自私了?
² 别人是不是对我很失望?
² 对方生气了,该怎么办?
……于是,将要说出口的“不”,硬生生地变成“好的”。
虽然生活中难免有很多需要妥协的瞬间,但没有底线的妥协,没有边界的善良那就是懦弱了。
02 讨好的结果:
具备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是真正想做别人眼中的“好人”,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真的好人是真实的,有欲望有想法的,是会拒绝也会接受的,是有情绪的。他们对别人好就是单纯的好,认为自己有能力并心甘情愿地帮助人,内心笃定,不求回报。而讨好型人格的人是隐藏自己的,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却不敢说出来,担心不讨好会破坏关系,从而不被别人喜欢和接纳,怕得罪人,怕被孤立,怕招来损失。而且对谁都好,也是希望别人能回报同等的好在自己身上,当希望落空时就很失落、委屈、内心不平衡。本质上是不够自信,内心没有力量,不敢做自己,委曲求全,这种人被称为“老好人”。
心不甘情不愿地讨好,到最后往往变成了受累却不一定讨到好。结果往往是:自以为已经做到很好,对谁都好,对谁都暖,以为别人也能对自己很好,可事实往往会恰恰相反,没有人会去真的在意你,反而会觉得你虚伪,客套。亦或是,因为不拒绝任何人,麻烦也随之增多,什么杂七杂八的事儿可能会丢给你,人人都想求你帮个忙,所以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显得廉价,自己的价值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被贬值。这时的自己,心里一定不痛快,甚至讨厌自己。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这样述说自己的经历:有一次老师布置小组作业。作为小组长,她需要把任务分配到每个人,并要求大家尽快完成,最后由她来整合并上台展示。任务下发第一天就有人请假,让她帮一下,明摆着不想做。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第二天又有人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也让她辛苦一下,她有点为难,但还是同意了。展示的前一天又有人因病要退出,她一下就慌了,但又觉得如果为难人家,就显得太“不近人情”。别的组已经接近尾声,而她的组就剩她一个光杆司令,任务才刚刚有一个开头,她心急如焚,却怕耽误朋友的时间直接拒绝了朋友的帮忙。自己熬了几个通宵,总算任务完成得不错,还获得了“优秀小组”称号。可荣誉是四个人的,奖品也分了四份。当时明明心里很委屈,她却什么都不说。类似的这种事情多了,慢慢地整个人变得越来越累,身心俱疲,状态越来越糟。
03.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往往都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有关。以上面那位同学为例,她说起自己的童年,也是一肚子委屈。小时候,她总被大人们要求:要乖、要听话、要足够懂事、要成绩足够好、不能犯错误…… 否则就会被惩罚、被孤立、会让父母抬不起头等。小小的她,为了活下去,必须学会讨好,她说:“如果不取悦他们,我的一切就会死掉。”这种被迫求生的策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让自己陷入严重内耗而不自知。
之所以“掏空自己取悦他人”,是因为害怕冲突和矛盾,将不堪一击的虚假自体击溃,自我价值也随之灰飞烟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讨好的人一边讨好,一边又对亲人“亲”不起来,对朋友“密”不起来,对周边人也是充满怨恨,内心特别拧巴。
04.讨好型人格自救
讨好是单纯的消耗,不如先滋养自己,有余力再去照顾别人。
先来看个小例子吧:依依家的阿姨把她要寄出维修的戒指,误当成垃圾丢了。她特别生气!可“讨好型人格”让她左右为难:索赔吧,几千块钱的戒指,阿姨赚点钱不容易;不赔吧,自己硬憋在心里,也实在是不痛快。就这样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一个人生了两天闷气。那天走在大街上,竟因为一点儿小事跟陌生人起了冲突。这让她警觉了起来,开始分析这件事:原来,她所谓的理解阿姨,无非是想落得一个 “我是一个好人”的名声和感觉,这也导致她们角色错位,互相攻击。她说:“不管是多么隐蔽的讨好,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那一刻我丢失了自我,来允许别人破坏我的空间,我想要成为一个好人,试图满足他人的需要。”厘清后,她找机会和阿姨心平气和地谈,最终达成了各承担一半费用的共识。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她和阿姨都感觉到了久违的畅快,这也让她们之间的相处,得以不带敌意的延续下去。
那么,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该如何自救呢?
既然讨好本质上是不自信,内部力量不足,要想根治,就需要提高自我接纳度,强化自信心,多多自我赋能。
有人说:取悦自己永远比取悦他人重要,亲身感受到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我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先去对自己好,好好爱自己,当内心爱意满满,才会爱满自溢,惠及他人。自己内心都是亏空的,怎么能真正对人“好”得起来?
这里有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给大家分享:
接受和肯定自己,同时接收他人的赞美;
正视自己的过去,与自己和解;
改变现状,并提升自我;
降低期望值。
自我赋能练习:
书写练习:让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流动在纸上,却也意外发现,原来,“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都是错觉;
想象练习:我想象自己是一棵树,充分吸收阳光的滋养,童年没有得到的,在此刻得到了呵护,我的人生也渐渐有了底气;
扎根练习:链接家人、朋友、所拥有的一切物品等等,让我感受到自己很重要,也让我深深地爱上自己……
坚持这样想这样做,你会慢慢发现,当你优先照顾自己感受的时候,也有更多的空间去看到和接纳他人。你一样会有好的人缘,不同的是,你不再觉得消耗。不仅能感受到与人的亲密链接,也有充分做自己的自由,人际关系也会更融洽,人的踏实感、幸福感自然提升。